运营商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引入一个DeepSeek”,而是将自身重塑为AI原生企业。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打破美国企图在算力上卡中国“脖子”的局面,更推动算力普惠千行百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三大运营商积极接入DeepSeek,全力推动通信领域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电信借助“息壤”智算平台,完成国产算力与DeepSeek-R1/V3系列大模型的深度适配与优化,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栈国产化推理服务的运营商级云平台。中国移动旗下移动云实现DeepSeek全版本覆盖、全尺寸适配、全功能支持,并将其融入智能体平台,在核心产品中嵌入模型,借助COCA平台实现“开箱即用”;还为DeepSeek-R1模型定制专属算力方案,通过全国13个智算中心提供完整服务。中国联通依托“星罗”平台,使联通云适配多规格DeepSeek-R1模型,并在全国270多个骨干云池预部署,构建起高效稳定的运行环境,打造自主可控的智算底座。由此可见,三大运营商接入DeepSeek后,均实现了某种正向的发展或增长。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一场由AI掀起的深层变革已悄然叩响行业大门。DeepSeek的入场,颠覆了通信业的底层逻辑——从“连接人与信息”到“定义智能连接”,运营商的角色、价值与生存法则或将被彻底改写。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首先,DeepSeek接入后,在客服、运维、网络自智等方面,助力运营商从“管道”转向“智能体”;其次,从长远来看,引入DeepSeek后,运营商可借助AI重构商业模式,转型为“智能连接服务商”,深度绑定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
但从当下来讲,笔者认为,要实现DeepSeek对运营商的“改造深度”,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寻找技术适配度,选择“高价值+低复杂性”场景(如诈骗电话拦截而非全量用户画像)作为突破口;二是能否形成组织进化力,建立“AI卓越中心”,培养既懂通信又懂算法的“双栖人才”;三是能否形成生态控制权,通过API标准化、混合云架构,避免被单一技术供应商锁定。
运营商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引入一个DeepSeek”,而是将自身重塑为AI原生企业。真正的“深度”不在于技术有多炫酷,而在于能否将AI转化为持续“造血”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行业对DeepSeek的“迷思”。过去半年,成千上万家软件企业将DeepSeek接入到自家产品体系,仿佛只要挂上“AI”的名号,就能瞬间实现降本增效、智能升级。政务系统开始用AI解答政策法规,电商平台让AI客服自动应对用户提问,SaaS平台嵌入AI助手可生成报告、写邮件、整理合同,几乎所有B端系统都在加速“AI化”。
但这种“AI化”的背后,风险也在成倍放大。若运营商将AI视为“纯粹的成本工具”,极有可能面临AI伦理引发的巨大风险。
因此,《通信世界》组织这期“DeepSeek‘改造’运营商?”专题,本意是想探讨运营商与DeepSeek的强强联合,将对行业的发展走向产生哪些深刻影响。但笔者更关注的是,如何防范“AI化”背后的风险。在DeepSeek被神化的背后,运营商需要的不是对DeepSeek的顶礼膜拜,而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