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从沪惠保2025年首日开售参保者人数突破400万人,到沪惠保共保体密集推出更多的普惠保险,上海正在构建覆盖城市人群普惠保险产品的全矩阵。
“今年上海沪惠保于4月22日正式发售,首日整体销量突破400万单,参保率超20%,超过历史年度首日单量。沪惠保在延续过去四年普惠原则及售价不变之外,又推出了‘一增一享’的优惠政策,具体来说是进一步扩增国内外特药种类、优化便民健康服务。其中国内特药种类由原来41种扩增至48种;CAR-T治疗药品由原来3个扩增至4个。同时,参保人可享受线上线下购药9折权益、三高原研药9折保供、三甲专科医生7×24小时在线问诊等专享增值服务。”太保寿险上海总经理高金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李玉新表示,继沪惠保后,上海保险业目前已经先后推出覆盖儿童门诊和住院责任的“沪儿保”、保障责任覆盖钇90微球治疗和人工耳蜗植入体等先进药械的“沪补保”、以护理服务为给付内容的“沪理保”、针对外卖骑手的“沪骑保”、针对个体工商户的“沪业保”等创新普惠保险产品,上海保险市场正在打响一场普惠保险“扩围战”。
沪惠保引发的连锁效应
沪惠保自2021年推出以来,已连续四年成为全国参保人数规模最大的惠民保项目。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沪惠保首日参保人突破400万人,相比2024年首日开售380万人相比,增加了20万人;与此同时,在赔付方面,高金星表示,运营四年来,沪惠保累计结案案件数110万件,累计赔付金额超22亿元,最大年龄受益人104岁,最小年龄受益人仅3个月,最大单人累计最高赔付金额逾300万元。
“上线四年多来,沪惠保年参保率持续稳定在30%以上,相当于每年上海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该产品。纵观全国,沪惠保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集共保体模式、质子重离子保障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惠民保产品。此外今年沪惠保的个人医保账户家庭共济的购买范围已扩大至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进一步充分盘活医保个账共济额度。通过惠民性、共济性和互助性的深层次融合,持续推动沪惠保的可持续发展。”高金星称。
由于沪惠保的普惠特性引发的连锁效应,更多针对特定群体的惠民保险产品在上海问世并迭代升级。
“我们在2023年上线上海普惠型家庭综合保险的沪家保,主要聚焦城市居民日常居家场景下常见风险量身打造的产品,去年的2.0版本扩展电动自行车自燃、宠物和出租人等保险责任,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沪家保累计承保上海居民81.43万户,提供5790.37亿元风险保障,累计处理报案3998件,结案率96.44%,我们将在8月份启动沪家保3.0版迭代更新,扩大产品保障范围,加大居家养老保障力度。”中银保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吴宇熙受访时表示。
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敏则告诉本报记者,2024年上海首个普惠型财产保险 “沪业保”问世,首批针对教育培训、体育运动和文化文娱三大行业的小微企业以及全体个体工商户提供覆盖财产损失、营业中断、意外身故残疾等保障的差异化专属保险方案,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业保”累计为近5千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近100亿元。
“今年沪业保将推进数字化进程,探索建设全国首个行业共享+政府监管的小微企业普惠保险数字平台,按照分批推进,形成系列模式,目前已完成零售业专属方案的设计,近期即将上线推广。”彭旭敏表示。
4月25日,上海又推出了业内首个普惠型家用电动自行车综合保险产品“沪骑保”,覆盖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意外伤害、车上人员意外伤害、驾驶电动自行车过程中引发的三者意外伤害、三者财产损失四大风险,同时提供救护车保险金、意外住院垫付增值服务,将事后补偿延伸至事中救援。
“作为一款普惠型家用电动自行车保险,沪骑保首创电动自行车百万第三者责任险保障,百元的小保费可以撬动百万元的大保障,旨在打造一款上海居民看得见、记得深、用得畅的产品,探索风险减量管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龙保勇向本报记者透露。
打造普惠保险“上海样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普惠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而在政策推动下,上海保险业在普惠保险领域进行了大量创新与实践,普惠保险服务供给不断深化,产品类型不断丰富,有望打造成普惠保险的“上海样式”。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保险也迎来了诸多利好政策。去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我国首份普惠保险的专门文件——《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普惠保险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勾勒出路线图,确立了坚持广泛覆盖、惠民利民、公平诚信、稳健运行的基本原则。在上海,我们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六项具体要求,包括升级沪惠保、沪家保、沪业保等上海特色普惠保险项目、优化健康保险产品供给、积极参与养老领域风险保障、加大特定群体保险保障力度、完善保险码平台功能、健全普惠保险管理机制等。”上海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处长刘剑仁表示。
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保险具有“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目前中国保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保险的深度和密度还有待提高。上海创新推出更多标准化、普惠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并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提高普惠保险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已经走在了市场前列。
“在这一过程中,保险机构还要持续努力提升保险承保、核损、理赔、查询等服务的便捷程度,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表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