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曾被视为“黄金赛道”的血液制品行业遭遇集体寒流。天坛生物、博雅生物、派林生物、上海莱士四大巨头净利润跌幅均超20%,与2024年报的亮眼表现形成强烈反差。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这场突如其来的业绩“变脸秀”背后,暗藏着价格战、库存积压与技术替代的多重博弈。
业绩变脸:增收不增利成行业通病
各企业中,天坛生物一季度营收增长7.84%至13.18亿元,归母净利润却骤降22.9%。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暴跌65.75%,应收票据激增1093%,揭示销售回款效率恶化。博雅生物营收增长19.49%但净利润下降8.25%,静丙、人血白蛋白等核心产品单价下滑2.65%-12%。派林生物营收降14%、净利降26.95%,三费占比攀升至18.04%,成本控制失守。上海莱士净利润增速从23.25%直坠至-25.20%,并购扩张难掩经营压力。
价格战背后的行业暗涌
行业看似突然的业绩滑坡,实则是价格战、库存积压与技术替代的合力绞杀。2024年血制品存货增速(36.02%)远超成本增速(7.12%),企业被迫降价去库存,人血白蛋白终端价已下探至350-380元/瓶。尽管未纳入国家集采,但区域联盟议价与进口产品冲击形成“隐形集采压力”——进口白蛋白市占率攀升至69%,三级医院市场份额超70%。更严峻的是,重组技术正瓦解行业护城河: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白蛋白若量产,成本或降至10元/克以下,较当前血源产品价格腰斩;神州细胞重组凝血八因子已抢占30亿市场,血源产品溢价空间持续收窄。
国产替代的危与机
在进口依赖与重组技术夹击下,国产化成为破局关键。对美加征关税或使进口白蛋白价格上涨10%-15%,国产产品性价比优势凸显,人血白蛋白31%的市占率亟待提升至50%以上。头部企业加速技术突围:天坛生物吨浆收入突破600万元,凝血因子国产化率剑指50%;上海莱士豪掷42亿收购南岳生物,浆站总数将突破50家,行业CR5采浆量占比超80%。然而,重组技术的颠覆性威胁仍未解除。好消息是,重组白蛋白临床适应症拓展与市场教育仍需5-8年,这为传统企业留下了宝贵的转型窗口期。
结语
血制品行业的“暴雷”并非偶然,而是赛道逻辑切换的阵痛。当价格战与库存压力倒逼企业转向效率竞争,当国产替代遇上技术迭代,这场关乎千亿市场的生死竞速,考验的不仅是浆站数量,更是产品力、成本控制与战略预判的终极较量。在血制品的下半场,唯有效率王者方能突围。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