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每日财报
青海春天将触发“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不足3亿元”的退市条件,面临退市的风险。
文/每日财报 杜康
在白酒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下,青海春天因旗下高端品牌“听花酒”的争议性崛起与陨落,正成为资本市场最具戏剧性的案例之一。
2024年3月15日,听花酒因虚假宣传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公司股价随后连续走出6个跌停,市值缩水近40%。再之后,公司于当年5月6日被实施“ST”(Special Treatment的缩写,意为“特别处理”,提醒投资者留意可能存在风险)。
如今,随着最新财报数据的公布,青海春天更是被推到了退市的边缘,那么,在这样处境下,青海春天将会以怎样的方式破局呢?
拉响退市警报
4月28日晚,青海春天正式公布了其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去年实现了2.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6.36%。在剔除与主营业务无关及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营收达到了2.24亿元。
尽管营收有所增长,但公司的净利润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归母净利润亏损1.99亿元,虽然较上年同期的2.68亿元亏损有所收窄,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1.62亿元。这也是青海春天第五年亏损。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2023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亿元、-2.49亿元、-2.88亿元、-2.68亿元。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青海春天的努力,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实现了238.56%的大幅增长,达到8097万元。
从业务构成来看,酒水业务营收为4641.12万元,同比下滑44.05%,显示出该板块面临的挑战。相比之下,大健康板块,包括冬虫夏草原草和中成药产品利肺片,实现了2.18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高达76.26%,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青海春天在2024年实现了营收的增长,并且亏损面有所收窄,但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仍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主要是由于公司连续多年的亏损,以及营收未能达到规定的3亿元门槛。
对于持续的亏损状况,青海春天解释称,这是由于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产品推广支出和市场投入,而相关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利润尚未与之匹配。实际上,青海春天已连续五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过13亿元,财务状况堪忧。
《每日财报》注意到,在正式年报披露前,青海春天还经历了几段小风波。
首先,是公司年初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营收将大于3亿元,其中,异常暴增的四季度营收引起了上交所的关注。审计机构政旦志远指出,这种增长缺乏商业合理性,可能存在“突击确认收入”或关联交易的嫌疑。
其次,是青海春天在2024年突然更换了合作四年的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改聘政旦志远会计师事务所。而政旦志远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团队关联引发了市场对审计独立性的担忧,认为此举可能为财报“粉饰”铺路。
如今,随着正式财报的发布,青海春天将触发“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不足3亿元”的退市条件,面临退市的风险。作为新规下可能首批退市的企业之一,青海春天的未来,可以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神话到笑话
听花酒的崛起曾被视为白酒行业的“现象级营销案例”——5860元/瓶的标准装、58600元/瓶的精品装、诺贝尔奖得主背书、“太上老君托梦”的品牌故事,无不冲击着市场的认知。不过,其崩塌也同样让人“刮目相看”。
2018年,青海春天收购西藏听花酒业进军白酒市场,初期推出的凉露酒定位“解辣小酒”,但因缺乏渠道建设与品牌积淀,迅速败退。随后推出的听花酒转向“超高端”定位,实则是张雪峰对“极草模式”的复刻,即通过高价、稀缺性包装吸引资本市场关注,而非真实市场需求。
其宣称的“太上老君托梦”“诺奖科学家背书”“提升性功能”等营销话术,更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出的概念泡沫。最后,在这些“泡沫”的助推下,听花酒成功上榜2024年的“3·15晚会”。
随后,多地监管部门对其罚款累计超510万元,电商平台全面下架产品,品牌声誉跌至冰点。
而在品牌声誉崩塌的同时,听花酒的渠道也陷入了失控的境地。为了清理库存,公司不惜在团购渠道推出“买一送一”“22500元/瓶”的促销价,实际成交价甚至跌破了经销商的成本线。
这种“断臂求生”的策略,虽然短期内拉升了销量,但却彻底摧毁了听花酒的高端定位,让其沦为了市场的笑柄。
截止目前,其线上渠道除了二手平台“闲鱼”外,其他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及小红书等均未恢复。在抖音平台,虽有用户近期有相关视频的发布,但在商品页中搜索听花酒,依旧显示“搜索结果为空”。
退市、重组,还是“故事新编”
可以说,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青海春天与听花酒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退市、重组或是“故事新编”的未知路径。
首先,监管审查结果将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一环。此前,证监会已进驻调查青海春天的关联交易与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若最终坐实财务造假,那么退市将无可避免,青海春天与听花酒或将就此告别资本市场。
其次,真实市场需求的验证也是其能否重生的关键。听花酒近期推出了“配额制”和出口策略,试图通过限制产量和开拓海外市场来重塑品牌形象。然而,以2024年实际销售1.15亿元计算,年销量仅约2000瓶(按5860元/瓶计),所谓的“3000吨计划”显然缺乏可行性,更多被视为一种营销噱头。
最后,国资接盘的可能性也为青海春天提供了一线生机。《每日财报》了解到,从资金支持到借壳上市,在青海春天的成长历程和张雪峰的创富史中,青海国资委均扮演了关键角色。2015年,青海春天完成借壳上市,所借之壳正是青海省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贤成矿业”。
青海省国资委的国企整合计划或许能为其注入新的资产和活力。然而,考虑到公司高达13亿元的累计亏损以及品牌负面形象的深远影响,重组之路估计也将充满荆棘。
结语
《每日财报》认为,对于青海春天而言,无论是退市、重组还是“故事新编”,都必须深刻反思过去的错误,回归到产品力的本质上来。只有脚踏实地,注重品牌积淀与品质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在白酒行业这片红海中,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方能行稳致远。
评论列表